Minghsi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24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365/1366 (100%)
Visitors : 1340053      Online Users : 63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20.105.36.38/ir/handle/987654321/249


    Title: 馬華學者的論述建構與馬華文學的典律化
    Authors: 吳桂枝
    Contributors: 語言教學中心
    Keywords: 馬華學者的論述建構與馬華文學的典律化
    Date: 2008-12
    Issue Date: 2010-03-30 15:31:32 (UTC+8)
    Abstract: 置身在全球化語境中的台灣文學場域,在戰後出現了旅台的馬華文學社群,並產生如何安頓其定位與意義的文學史課題。
    馬華旅台作家從早期的潘雨桐、林綠、溫瑞安、方娥真、李永平,而中生代的商晚筠、林幸謙、張貴興,以至晚近的黃錦樹、陳大為、鍾怡雯、辛金順,都在台灣獲得許多文學大獎,已形成不容小覷的創作隊伍,同時也是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中經常被討論的文本。甚至,不少文學史論著中都開始提到馬華文學的重要性。在台的馬華文學「典律化」(canonization)現象,顯然是存在的。
    在諸多討論馬華文學的論述中,除了少數台灣研究者、海外研究者(包括中國、美國)外,最值得注目的是馬華學者在台灣學院中的論述。筆者認為,除了討論逐漸被典律化的馬華文學,探究其如何被典律化的過程,應是另一重要課題。尤其,探究一個跨界、旅居、邊緣的文學社群,如何藉由創作與論述,在台灣建構出馬華文學典律,馬華學者本身對馬華文學辛勤的論述建構,絕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旅台馬華學者多由在台灣留學開始,其間或曾轉至第三國留學再歸來,到進入台灣大專學院任教,形成與馬華文學創作相互輝映的馬華文學論述隊伍。特別是一九九○年代後,出現了大批的學院論述。其中,重要的研究如:林建國<為什麼馬華文學?>(1991)、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元尊,1998)、張錦忠編《中外文學》(馬華文學專號)(340期,2000.9)、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麥田,2003),及陳大為、鍾怡雯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兩冊(萬卷樓,2000、2004)。
    本文的討論順序,將先考察馬華文學越界傳播的歷史背景與過程,再將馬華學者如何在九○年代後,逐漸形成論述馬華文學之特定學術社群的知識脈絡與文學場域位置加以釐清,最後再針對馬華學者如何構想台灣文學與馬華文學互動關係的史觀加以探討,結論中則提出關於跨文化流動、文化資本、文學場域與典律化關係的架構,以利於未來繼續觀察台灣文學在全球化過程中,台灣文學必然需要面對外在與內在的文學場域權力流動與爭奪詮釋權的現象。正如許斗達所言:「這其實是一個還涉及到有關馬華文學場域中不同的行動者(即批評家)之間對場域中位置與佔位的一種角逐」。1
    至於本文題目,則借用自黃錦樹小說篇名<開往中國的慢船>(2000),2而修改為:「開往台灣的慢船」。藉此點出馬華文學的跨文化流動現象,與馬華學者渡海來台留學的歷程與論述工程,此亦為台灣文學置於全球化語境中極需考察的一環。
    Appears in Collections:[The Language Teaching Center] Research Projects in School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吳桂枝.pdf545KbAdobe PDF3901View/Open


    All items in MUST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