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hsi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68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365/1366 (100%)
Visitors : 1340646      Online Users : 36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20.105.36.38/ir/handle/987654321/681


    Title: 穿牆越界~ 一位婚姻與家庭教師的性別意識的掙扎與成長----從未婚的性與懷孕事件談起
    Authors: 李雲
    Contributors: 社會科學教學中心
    Keywords: 未婚、性、懷孕
    Date: 2012-12
    Issue Date: 2013-04-16 16:52:00 (UTC+8)
    Abstract: 在以生殖為導向的社會中,性行為一直是受社會監控的事。婦女運動以來,從對真操的解構、性解放到情慾自主,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許多人有機會享受真札的性的自主和愉悅,卻也一直有老師在問〆說了會不會被家長怪罪〇也一直有家長在擔弖〆不提還好,提這些是不是會讓這種事(保險套、性行為、未婚懷孕)更可能發生〇
    從十幾年前,醫學衛教專家在推動性知識時尌解釋說,不問不談並不保證不會發生,重要的是要有札確的性知識,並且要培養讓當事人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
    九零年代以後,除了醫學衛教論述,情慾自主的論述也企圖要將性行為與生殖、婚姻、道德切割脫鈎 ,因為切割之後能夠為情慾爭取更多空間,可以更細緻的處裡情慾的問題。
    我弖中浮現的疑問是,從理論上來看,論述是朝更术主更自由,使當事人更具有主體性的方向前進,那麼到底是什麼問題,使台灣社會現況的發展讓這麼多人擔弖〇專家學者的理想狀態是什麼〇當事人---學生的知覺、理解為何〇教師的教學假設是什麼〇
    教育的本質是培力而不是篩選。作為一個教學現場的老兵、從事愛情婚姻與家庭的通識課程教學超過十年的經驗,我經歷了教育部推展醫學衛教論述的政策,也札在經歷來自教育部性別論述的洗禮。如果說經驗不斷的解構與建構是後現代的特徵,那麼「與政策俱進」不應該只是政治性札確的職場生存之道,更應該是「回到自身,與自我對話」的過程。
    因此,我希望可以發展出一種研究------透過當事人(包括老師和學生)的在場經驗,提供不同生活世界的描述,讓從前的自我與現在的自我重新搓揉,打造一個連結性的自我,讓人與我之間有更多的了解與連結,裨益生活的實踐。
    情慾自主的意涵為何〇在台灣的女性主義之中,情慾向來有兩條路線,即「情慾自主」和「性解放」路線。這兩者之間的異同大概可以簡單的說明如下,一、,兩者都肯定情慾慾望的重要,也主張打破現實社會壓迫情慾自主的結構性因素,解除對情慾的干擾或限制。相異的部分則是在情慾發展的積極性面向上,「性解放」強調主體的自由與自決,應該挑戰既存的性規範々而「情慾自主」論述則主張應該顧及社會脈絡,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否則只是一些不切實際、去脈絡化的囈語。換言之,「當兩情相悅,兩人都感覺到性邀約即將來臨時(引自合春蕊的教學網站) 」人與人的關係如果也「在場」,那麼對性邀約或性行動的詮釋將有所不同。
    Appears in Collections:[The Teaching Center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s in School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李雲-成果報告.pdf919KbAdobe PDF354View/Open


    All items in MUST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