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365/1366 (100%)
造訪人次 : 1329374      線上人數 : 173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120.105.36.38/ir/handle/987654321/1470


    題名: 華語語系框架下的韓素音、張愛玲與聶華苓的自傳性書寫研究
    作者: 吳桂枝
    貢獻者: 應用外語系
    關鍵詞: 「華語語系」、「華人離散」、「女性跨文化身分」、自傳小說
    日期: 2020-10
    上傳時間: 2020-12-09 13:54:32 (UTC+8)
    摘要: 二十一世紀初以來,美國學者首先提出「華語語系文學」理論框架。其中王德威藉此提出正統中國文學與海外中國文學疆界的反省,而史書美則以「反離散」的觀點,精確定義了華語語系文學的反中心立場。史書美與王德威對「華語語系文學」的關注角度不同,所定義的範疇迥異,兩派各有堅持。筆者在本計畫要討論的是三位大半人生都在中國以外的「異鄉」或「異國」度過的女作家: 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1917~2012)、華裔美籍張愛玲(1920~1995)與華裔美籍聶華苓(1925~)的自傳性小說與類自傳書寫中的「跨文化身分」與家國問題,除了三位幾乎同時代,同樣受中西方教育,其生命經驗與寫作實踐都與異文化長期共處外,最關鍵的是三位華裔女作家的寫作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中國」。筆者發現,三位作家筆下的「中國」都在遙遠的他方寫成: 韓素音在馬來亞或英國,張愛玲在香港或美國1,聶華苓在台灣或美國,但都是以遠望、回顧或回憶的姿態。雖然都屬「海外華裔作家」,但三位作家的文化身分都是複雜而且多重的,筆者主張以晚近的「華語語系」視野,詳細爬梳、比較與脈絡化三位作家筆下的「自傳性小說」2,三位作家的書寫過程至關重要。那麼,經歷漂泊、無以為家的作家書寫「自傳性小說」試圖回答(或無法回答)的是甚麼問題? 如果以文化史的角度,而不是以作品或文學史的發展來看,我們要強調:所謂離散意識並非單一,也不是靜態的存在,其間有反覆掙扎的建構過程。離散意識,或說具有離散意識的主體不是早就存在讓我們發現,必須經歷斷裂、差異與被邊緣化的痛苦,改變一直是進行式。方法論上,除了華語語系理論,將借用後殖民論述關於離散、多元混雜性(Hybridity,或譯揉雜)、分裂、異化及文化身分等概念。
    顯示於類別:[應用外語系] 校內專題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吳桂枝.pdf2115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MUST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